P241-P253
电子档案形成单位应当对属于档案馆接受范围内的电子档案自形成之日起5年内向档案馆移交,已移交的电子档案在本单位至少保存5年。接收单位对接收的电子档案载体保存5年以上
电子档案移交的主要流程:组织和迁移转换电子档案数据、检验电子档案数据、移交电子档案数据;接收的主要流程:检验电子档案数据、办理交接手续、接收电子档案数据
电子档案有相应纸质、缩微制品等载体的,应当在元数据中著录相关信息
采用技术手段加密的电子档案应当解密后移交,压缩的电子档案应当解压后移交,特殊格式的电子档案应当与其读取平台一起移交
离线移交一般采用光盘
常见的在线存储设备:直连式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是较好选择)
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档案数据及业务,以及数字档案资源总库的管理与备份不得使用政务云存储资源
常见的容错技术方案:独立冗余磁盘阵列(RAID)、纠删码(EC)
电子档案的备份级别分为数据级备份(原封不动复制)、应用级备份(对业务应用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备份)、灾难备份(包括数据、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专业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能力备份)
备份方式按存储介质不同分为在线备份、离线备份(数据级常用)
备份按距离分为近线备份、同城异地备份、远程异地备份(灾难备份常用)
电子档案的备份策略:1、全量备份、2、3、增量备份、差异备份,1、3结合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数据备份和回复效率
转换(改变存储载体或格式)和迁移(改变系统4)是电子档案特有的管理活动
电子档案的销毁分为信息(或数据)销毁、载体销毁。销毁方式分为软销毁(又称逻辑销毁,通过数据覆盖销毁,存储介质仍可用)、硬销毁(分为物理销毁、化学销毁,通过直接销毁存储介质及其数据销毁)